大家有没发现,小宝宝身上好像都天生自带“妈妈雷达”,这挺神奇的!
上周朋友聚会,我们的新手妈妈小琳也抱着3个月的女儿来了。可刚坐下,小家伙就瘪嘴要哭。
小琳老公挺识趣地把孩子从婴儿车里抱起来,可下一秒,这小娃娃就扯着嗓子嚎得惊天动地!
直到重新回到妈妈怀里,这才抽抽搭搭安静下来。
看到这场景,有在座的姐妹惊呼:“才这么点大的娃,竟然能认出妈妈?”
其实啊,宝宝“认妈”的过程,比我们想象中要早得多,也复杂得多。
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·鲍比经大量实践研究发现,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关系会经历4个阶段:
阶段一:0-3个月,妈妈是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展开剩余84%姐妹们应该都知道,新生儿视力不好,他们眼里的世界,就像打了马赛克的电影,而且还是黑白的。
刚出生的小婴儿,只能看到距离20-30厘米的范围,哪怕妈妈怼在眼前,他也看不清。
但虽说宝宝“脸盲”,听力和嗅觉却格外地好。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发现,宝宝在出生前就能记住妈妈的心跳声,出生后3天就能通过气味区分妈妈和其他人(来源:Developmental Science, 2013)。
我表姐生了一对双胞胎,她曾试过:把母乳挤在两个奶瓶里,一个自己抱着喂,另一个让月嫂喂。
结果月嫂喂的那个宝宝,每次都不好好喝奶,甚至会把奶吐出来!直到换妈妈抱,兴许是闻到妈妈的味道,才肯喝奶。
由此可见啊,小宝宝们很早就能凭自己的本事认出妈妈!
这个阶段的宝宝,会用耳朵捕捉妈妈的声音和心跳,用鼻子记住乳汁的香味,用皮肤感受熟悉的怀抱的触感。
虽然看不清脸,但他会盯着妈妈喂奶时的轮廓努力记忆——就像你盯着模糊的监控画面,试图认出画中人的样子!
阶段二:3-6个月,开启“人脸识别”模式还记得吗?三个月体检时,医生总会让宝宝看黑白卡。这可不是在测视力,而是在训练宝宝的视觉注意力。
这个阶段宝宝,视力越来越好,能看清30厘米以外,1-2米以内的东西了,这时妈妈的脸在他眼里变得逐渐清晰起来。
也是从这时候开始,这个小娃娃对接近他的人,有区别对待了呢。
爸爸或家里其他人来了,他不排斥,但妈妈来了,会马上露出愉悦、兴奋和期待等表情。如果是陌生人,还会表现出抗拒。
记得我家娃5个月时,有一次我故意戴着口罩抱他,小家伙盯着我的脸看了半天,突然“哇”地哭出来。
当我把口罩摘掉,他立马破涕为笑——原来,这个小娃娃,也会通过眼睛形状和眉毛弧度认人,只是还认不准!
阶段三:7个月-2岁,进入“分离焦虑”高发期当宝宝完全能认出妈妈,并且开始建立“安全型依恋”的时候,妈妈的麻烦就来了。
他们开始理解“客体永存”的规律,知道妈妈不见了,是可以找回来的。于是,你家是不是也经常上演各种名场面:
整天像个小树袋熊,恨不能24小时挂妈妈身上!
你去洗澡,他在浴室门口哭得撕心裂肺!
爸爸刚抱过去三秒,就伸手要“妈妈抱”!
半夜惊醒发现妈妈不在身边,能哭醒整栋楼!
……
这个阶段的宝宝,就是“人形追踪器”,妈妈走到哪就跟到哪,心理学上称为“特殊情感联结阶段”。
此时在宝宝眼里,妈妈的角色无人可代替。所以不是娃故意爱粘人,只是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表现,说明他越来越聪明了哦。
阶段四:2岁+,妈妈该放手时要放手当你的宝宝开始懂得玩“躲猫猫”游戏的时候,就意味着,他离独立不远啦。
因为他逐渐明白:妈妈的离开可是暂时的,等一等妈妈就会回来,因此他的分离焦虑会慢慢缓解。
但这时候,我们也要反警惕“假性独立”,比如有些孩子突然不粘妈妈了,可能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现。
记得我家娃两岁多的时候,有次我出差了5天,回家时孩子没有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扑过来,而是躲在奶奶身后偷看。
特别是知道我不在的这几天,孩子每晚都抱着我的睡衣睡觉,当时的我真是心疼又懊恼,后来哄了几天才哄好。
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,妈妈们要懂得适当放手,给孩子自由独立探索的空间,又要保持安全可控的距离。
比如,若要离开,一定明确告诉孩子:“妈妈去上班,晚上吃饭的时候就回来。“具象化时间概念,孩子会接受得更快。
莞妈小贴士别怕孩子粘人:分离焦虑是心理发育必经阶段,就像学走路会摔跤一样正常。
爸爸参与很重要:研究发现,父亲参与度高的宝宝,3岁时社交能力更强。
建立过渡仪式:比如出门前亲亲宝宝手心,告诉他“妈妈的爱在这里陪着你”。
不要一个人扛:多让家人帮忙带娃,宝宝不会因此与妈妈疏离,反而能学会接纳不同的爱。
最后,请多珍惜眼前这个只让你抱的小人儿吧,毕竟这样的时光,一辈子只会经历一次。他最终会成长,慢慢地不再需要你的臂膀。
发布于:广东省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